
10月下旬,砂拉越古晋一所国中传出校园暴力事件。一名初中女生在课堂上被两名男生以石头掷中背部与头部,并伴随粗言辱骂与性暴力威胁。短短数小时内,“古晋校园石头霸凌”成为网络热词,舆论从震惊、愤怒到质疑,焦点逐步转向学校的处理态度与社会的教育反思。


事件全貌回顾:“古晋校园石头霸凌”从玩笑到恐吓的演变
根据多家马来西亚媒体报道,事件发生于10月21日的课堂中。两名初中男生被指以石头掷向女同学,并嘲弄性侵及谋杀案件,甚至扬言“侵犯后捅她300刀”。受害者当场痛哭,并在家长陪同下报警。
警方随后确认介入调查,并援引《刑事法典》第507C条(通讯恐吓罪)立案。校方也召开家长会议,警方当场对涉事学生作出口头警告,要求当众道歉。两名男生被停课三天,其中一人被调离原班。校方同时为受害女生安排心理辅导与休假,以稳定情绪。


官方回应动态:“古晋校园石头霸凌”的处分与调查进展
巴达旺警区主任 Mohd Irwan Hafiz Md Radzi 向媒体证实,警方已展开调查,并指出“捅300刀”的说法来自网络报道,投报中并无此字眼。虽然警方采取了初步警告,但部分家长与公众认为惩处过轻,担忧校园暴力再度被淡化为“孩子间的玩笑”。
校方则在声明中强调已依规处理,并将持续关注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家庭沟通机制。然而,面对汹涌的舆论压力,“三天停课”似乎难以满足公众对于正义与教育改革的期待。


教育观察视角:社交媒体与暴力模仿的暗流涌动
砂人联党公共投诉局主任兼律师符祥威指出,这起事件反映了青少年深受网络与暴力游戏内容影响。现实与虚拟界限的模糊,使暴力语言被误认为“幽默”。他强调,家庭教育应成为第一道防线,“父母尤其是父亲,应每日花几分钟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,而不是等到问题爆发后才后悔。”
本地教育观察人士也指出,马来西亚近年来校园纪律问题呈上升趋势。根据教育部内部数据,2024年共有逾1,200宗校园暴力事件被通报,比2022年增长约17%。


—图片转载至网络
社会反应延烧:三天停课与公众情绪的深层焦虑
在社交平台上,不少家长与教师留言表示不安。有人认为,停课三天不足以遏制霸凌文化,也未真正触及教育体系的漏洞。更多人担心,受害女生即使获心理辅导,仍可能长期背负心理创伤。
部分网民呼吁教育部制定全国性“安全校园框架”,包括校内心理支援体系、匿名举报机制及数码行为教育课程。事件一再重演,暴露出社会在预防层面的系统性缺口。
古晋校园石头霸凌事件提醒人们,校园安全不仅关乎校规,更是社会信任的试金石。三天停课可能止住一时风波,却难以修补教育与沟通的断层。真正的补救,不在惩罚的轻重,而在制度的长远修复。
校园不应成为恐惧的空间。当下一代在暴力语言中学习表达,我们该如何教他们理解“界限”?
如果你也有看法,欢迎留言,一起探讨如何让“古晋校园石头霸凌”成为教育反思的起点,而非又一次遗忘的新闻。
